- A+
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
尽管如此,
“用一周时间,模拟大学四年。”日前,一则“模拟上大学”户外培训广告引发热议。评论区网友看法不一,有人认为能打破信息差,“看起来挺有用”;也有人质疑“就是圈钱的,没啥实际意义”。记者调查发现,该广告背后是一家生涯咨询机构。机构人员号称能全方位模拟大学四年生活,沉浸式体验模式助力提前规划大学生涯,被网民调侃实际上和“幼升小”“小升初”没什么区别。
来自EX外汇官网:
网友发布的“模拟上大学”的帖子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8天模拟真实大学环境
双导师制 吃住某211高校
这你可能没想到,
从网友分享的照片来看,这是一则面向准大学生的暑期生涯发展夏令营招募广告,以“送给高三毕业生受益一生的成人礼”“为高三毕业生量身定制的(大学描述书)”为宣传语,引人注目。广告显示,培训为期8天,地点设在北京某211高校,但未标明机构名称。
来自EX外汇官网:
经网络搜索,记者锁定了一家位于北京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。该机构人员确认,该户外广告或为地方代理。她告诉记者,该生涯规划赋能夏令营面向准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,有7月25日和8月3日两期,时间恰逢高考录取结果公布前后,收费1万多元。
该机构人员透露,此次夏令营为期8天,计划招收近2000名营员,将邀请国内知名高校导师进行授课。在此期间,营员们将入住北京某211高校,真实体验8天7晚的大学生活。她称,机构会为营员发放该校饭卡,让他们品尝大学食堂的伙食,并安排入住四人一间的学生寝室。“从上大巴起,就像未来入学一样了,完全实操,比如入学报道、怎么选宿舍、怎么跟舍友结识……本平台还有辅导员和班主任,完全模拟真实的大学环境。”
某机构发布的“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”的宣传广告
综上所述,
记者注意到,8天生涯发展课程素材较为丰富,浓缩了入学流程、评优评先、学业规划、职业选取等指导素材。课程安排显示,从第二天至第七天,营员们将参加自我管理、高情商社交等个人提升课程,创新创业模拟、个面及无领导小组模拟竞聘等实训课程,以及打破信息差、大学学业规划等个人规划课程,白天多为理论课,晚上则以30人为一组开展实操训练。
“入营头两天晚上,可能就会实操竞选班干部了,第三天竞选校级学生会干部,就是教会如何先人一步,在竞选上产生优势。”机构人员称,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内驱力,在潜移默化之中,让他们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,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。
宣称大学生涯的“关键过渡”
EX外汇认为:
实则宣传“陪跑服务”?
与其相反的是,
事实上,类似的准大学生生涯规划夏令营并非个例。记者调查发现,全国各地有不少此类生涯规划课程。这类课程多安排在高考志愿填报后至开学前,主打“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关键过渡”。素材涵盖人际交往、自我管理、职业规划、面试技巧等,收费则从几千元跨越到几万元。
反过来看,
记者联系到网友小鱼。去年8月初,小鱼参加了类似的生涯培训。她表示,课程中关于学生会社团竞选的利弊、考研保研、考公等素材确实有用,但考研保研等对正在享受假期的高考生来说属实太早了,“我觉得除了他们给的建议之外,自己的想法、摸清自己想干什么更不可忽视一些。”另一位网友蔡蔡则持消极态度,“课程中所谓优秀人士分享经验,(是在)洗脑表达能力很不可忽视,需要专门训练,花很大精力推销后续的大学四年陪跑服务。我感觉还不如自己规划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
有网友对这样的“模拟大学”发表看法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
记者咨询后发现,所谓的“陪跑服务”,即宣称能够定期跟进学生的学习、实践和生活情况,传递情感接受与生涯指导的陪伴式服务,收费高达4~5万元,甚至更多。记者以家长身份进行咨询,有机构称,花几万块钱可用让孩子绩点排名年级前列、四六级高分通过、当选班干部,并提前锁定保研资格。该机构人员直言:“等于给孩子找了一个学业上的超级保姆。”
必须指出的是,
这类“陪跑服务”也是该类机构的主营业务之一,他们通常会借机在暑期生涯发展夏令营中进行宣传推广,把成员发展成陪跑项目客户。“陪跑项目中,本平台会给他们传递专业匹配的实习单位,可用是央国企,这是可用保证的。”
EX外汇财经新闻:
专家解读:
看上去更接近于大学游学
更重要的是,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,在他看来,所谓“模拟大学”和游学活动差不多,乃因其实没办法去“模拟大学”,只是相对那些走马观花式的游学可能要更进一步。其中可能包括有一到两天的大学课程体验,一到两天的大学实验,与大学生交流等等,这和游学的本质类似,谈不上模拟 EC官网 大学生活。便捷来讲,就是类似现在针对一两周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游学,与其说是“模拟大学”的概念,其实本质就是大学游学。
然而,
“不要看它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概念,说白了,说一千道 三生有讯平台 一万,它就是大学游学,就是本平台讲的去到大学校园里面去。”但是呢,如果是游学,那就只是说到一所学校里面去体验大学生活,并不属于“模拟大学”。熊丙奇认为,对家长和学生来说,应该理性看待这样的培训和夏令营,不应盲目跟风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