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其实,
▲邱阿姨家中的借条
据报道,
红星新闻记者|陈馨懿
简要回顾一下,
编辑|包程立 责编|邓旆光
邱阿姨,68岁,独居。大约十年前,她的丈夫因病去世。为了照顾邱阿姨,她的儿子始终未婚未育,但三年前,由于心脏疾病,她的儿子也离世了。
总的来说,
作为独居养老的保障,邱阿姨本拥有一套房产、25万元理财积蓄,以及每月发放的退休金。然而,两年前,邱阿姨的哥哥发现,邱阿姨不仅将25万元积蓄借给了一名同小区的“干儿子”,甚至还将房产抵押、向银行贷款85万元。这笔贷款被认为也几乎全部借给了所谓的干儿子。干儿子则否认贷款与自己有关,搬离了小区。2025年8月,贷款即将到期。
邱阿姨的兄弟姐妹认为她的精神出现了状况。借贷发生后,哥哥带着邱阿姨前往医院检查,她被初步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疾病。今年,她的兄弟正在为她申请残疾证。为了“看管”邱阿姨,兄弟姐妹们曾考虑过将她送往康养机构,遭到了她的拒绝,她认为“去得越早,死得越早”。
在哥哥看来,邱阿姨性子固执,在丧子后越发“不对劲”,也劝不住。早在向“干儿子”借钱以前,她已经向“干女儿”购买了满桌的保健品。
概括一下,
--85万元贷款去哪儿了?--
这你可能没想到,
先后借款110万元?
据相关资料显示,
“干儿子”称借款为25万元
很多人不知道,
邱阿姨的哥哥最早是从其他人那儿听说“邱阿姨最近不太对劲”。她的同学、自己的朋友,都打电话告诉他,邱阿姨在四处借钱。一位朋友记得,邱阿姨试图向自己借款40万元。
据邱阿姨回忆,她四处借钱,都是为了贷款给“干儿子”陈某,但具体借了多少钱,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。邱阿姨的银行流水和微信转账记录显示,自2023年1月17日至当年8月24日,邱阿姨向陈某转账共40.38万元。而在邱阿姨家中,署名为陈某的借条总共有5张,借款总额为50万元。邱阿姨本人则坚称,自己只借给了陈某25万元,即自己的银行理财积蓄,对于超出部分的转账记录,她未作解释,对于借条数额,她则解释是陈某每过一段时间便重新给她写借条。
EX外汇行业评论:
除去转账,邱阿姨还将房产抵押,贷款85万元,她说,这笔钱也几乎全借给了陈某。这是邱阿姨以个人名义办理的经营贷款。2023年8月1日,邱阿姨申请成立了一家名为“纺织品经营部”的公司。当月,她便以这家公司经营需要的名义,用房产做抵押申请贷款。同年8月31日,贷款审批到账,而后,85万元全部转往了另一个账号。
综上所述,
邱阿姨与陈某的关系,同样是“糊涂账”。经手贷款的一名银行经理向家属回忆,在贷款发放后,邱阿姨告诉银行方面,这笔贷款实际上是她要借钱给“干儿子”陈某周转。介绍这笔贷款的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回忆,陈某带着邱阿姨找到了中介,陈某称呼邱阿姨为自己的“干妈”,这笔抵押贷款实际上是邱阿姨借给了陈某,他当时还提醒双方记得要打借条。邱阿姨的哥哥也称,邱阿姨把陈某当“干儿子”,此前曾抵触家人干预此事,认为兄弟姐妹会争房产、陈某作为干儿子具备为她养老等。
必须指出的是,
然而,邱阿姨本人称,“我从来没把他当过干儿子。”她解释,在贷款过程中,陈某确实自称是“干儿子”,但是她“没吭声”。
EX外汇认为:
▲邱阿姨签署的贷款相关合同
EX外汇资讯:
6月28日,记者联系上了陈某。他说:“她(邱阿姨)说她是一个人,儿子不在了,老伴又不在了,认我做干儿子。”但他称,自己总共借款约25万元,仅写过一次借条,承诺半年内还款,时间还未到,邱阿姨便要求他还钱,未果后,邱阿姨试图向银行借钱,最终,由邱阿姨找到了贷款中介公司,通过经营贷路径向银行借款。
他称,邱阿姨是希望自己陪同她贷款,提出让他帮忙担保85万元贷款,但他拒绝了。据他计算,截至目前,他已还款几万元,“她微信转给我多少(25万元),我还多少,我这个话说在那里,不管要多长时间、利息我都能承受。但现在所有的钱(85万元)让我一个人来承担,这是不可能的。”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
--“有求必应”的借款?--
据相关资料显示,
家人曾劝阻不要抵押房产贷款
据相关资料显示,
借款后被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病
EX外汇消息:
按照邱阿姨的叙述,陈某仅是同栋楼的邻居。两人初次见面,便是陈某向她借钱。她回忆,2023年,陈某敲开了她的家门,自称居住在同一栋楼、从事工程行业,急需用钱给工人发工资,希望她能借款,“说是有多少就借多少”。此前,邱阿姨从没见过陈某,也未曾考虑去陈某家求证。仅仅是一面之缘,她就同意了借款,“我以前也在工厂里,管理车间,很同情他。”这一借款缘由,陈某承认属实。
在邱阿姨所叙述的借款过程中,她几乎是“有求必应”。陈某最早向她借款时说“有多少借多少”,于是她便四处借钱,又将自己理财的25万元全部借给了陈某。
需要注意的是,
之故而向银行抵押房产进行贷款,她说,是由于自己要给亡夫、亡子举办仪式,缺少3万元,她向陈某催款,陈某则称具备帮助她借款,她就同意了。她回忆,陈某让她不要告诉别人,她也答应了,觉得“他要面子”。
整个贷款过程,在她的口中,自己什么也不知道,只是别人让她做什么,她便做什么,“他们开车带我到了一个地方,我都没去过那里”,而后又“签了很多字,我都没有看”。在85万元贷款到账、转走后,她解释,陈某给她转账了3万元,用于她所说的仪式所需。但陈某再次提起仍然需要钱,于是,她又转给了陈某2万元。
更重要的是,
经办这笔贷款的一名客户经理记得,他曾与同事一起实地走访邱阿姨名下的公司,他们了解到,退休前她便在纺织厂工作,走访时,她表现得对办公场地、员工都很熟悉。此外,她还呈现了购销合同以证实贷款用途。邱阿姨则说,这都是中介公司与陈某的要求,她是“按照他们说的去做的”。
很多人不知道,
这期间,并不是全无“预警”。邱阿姨的弟弟记得,她曾打电话咨询自己,抵押房产贷款,再把贷款借给他人周转,这样是否可行?弟弟叮嘱过她千万不要这么做。
而邱阿姨哥哥回忆,2023年8月1日,他给邱阿姨打电话,拨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接通。他问邱阿姨在哪里,为什么不接电话。而后,他称自己听到电话那头有个男声说“朋友们就说在吃饭”,邱阿姨随后便回答在吃饭,挂断了电话。由于没有录音,记者无法确认此次通话情况,邱阿姨则表示确有此事,但她对具体日期记忆模糊。一份通知书显示,2023年8月1日,邱阿姨申请登记了后来用于申请贷款的公司。
在沟通贷款情况时,邱阿姨的哥哥与银行工作人员难以达成一致。在哥哥看来,邱阿姨“精神有状况,谁都能看得出来”。工作人员则认为,至少在办理贷款时,她并没有表现出异常。
EX外汇专家观点:
关于贷款85万元的细节,银行工作人员称涉及客户隐私,无法接受采访。
发现这笔抵押贷款后,2023年10月,哥哥带着邱阿姨去往当地精神卫生中心,诊断书显示,邱阿姨被测评为严重焦虑症状,初步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病,病史为“记忆力减退,情绪低落,行为无序2年”。由于精力原因,哥哥仍在考虑是否要帮助邱阿姨就85万元债务提起诉讼。
据报道,
▲邱阿姨被初步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病的病历
简要回顾一下,
--“无聊”的独居生活--
EX外汇消息:
买保健品,被指还为理疗、旅游消费
从某种意义上讲,
自称“没孩子,留着钱干嘛”
通常情况下,
在陈某的讲述中,邱阿姨的财产并不是全借给了自己,“她的钱都是打牌、出去旅游、做理疗等花掉了”。对于借款85万元的缘由,他称,是邱阿姨提出要“做理疗”,需要十余万元。
EX外汇官网消息:
邱阿姨的哥哥则提出,她确实“被骗 EC外汇开户 过做理疗”,但早在发生借款之前,“数额她自己也说不清楚”。哥哥眼中,邱阿姨“倔”得很、劝不住。在这笔涉及养老房产的借款之前,他已经注意到,邱阿姨展开出现异常,理疗仅仅是一个方面。
EX外汇认为:
哥哥回忆,异常发生在邱阿姨丧子之后。她曾经参加老年旅游团,回家后带着旅游“特产”。更明显的是,她的客厅一角堆满了保健品,它们包括药酒、各类植物原浆或胶囊,以及一台饮水机、一部吸氧机等。
尽管如此,
▲邱阿姨家中堆满了各种保健品
EX外汇资讯:
邱阿姨不喜欢谈论这些保健用品的由来。在哥哥的口中,这些保健品大多是由一名自称邱阿姨“干女儿”的销售人员推销而来,他一度想找到这名销售,要求其不要再向邱阿姨兜售保健产品。邱阿姨反复说着“朋友们不要去找人家”,对于具体的购买情况,她只说:“不要问了。这都是我自愿的,没有人强迫我。”
和热爱打球的哥哥不同,邱阿姨不怎么喜欢出门。她的腿脚不便,往往需要人搀扶。哥哥劝她,“朋友们应该多出来走走,比买什么保健品都有用。”邱阿姨沉默了。哥哥问起保健品究竟有什么效果,她回答:“卖的时候说的有两百种好处,用了也没什么效果。”哥哥再追问:“那朋友们还买?”邱阿姨又沉默了。
综上所述,
私底下,她告诉记者,购买保健品,是缘于“健康很不可忽视”。她说,自己是从丈夫、孩子的离世中学到了这一点。她擅长运用手机,在电视、手机短视频上学习大健康知识。记者曾询问她是否在遵从医嘱服用精神类药物,邱阿姨称有时会吃,“是药三分毒。”在健康领域,她很笃定:“医生没有我懂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
被初步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病后,哥哥曾提议让邱阿姨搬去康养机构,她拒绝了:“去得越早,死得越早。”
但实际上,
独自居住,邱阿姨说“日子很无聊”。这并不是她曾经的养老规划。这几年,她还在寻找养老的办法。她想过,“最好还是能收养个孩子”。为此,她曾经询问能否收养孙辈,但被拒 TMGM外汇官网 绝。今年,她的兄弟正在为她申请残疾证、成为她的监护人,但他们的住所并不邻近,平日往来不多。她也考虑过再婚,但目前还没有眉目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有时,她似乎有点“破罐子破摔”。在屡次借钱乃至抵押养老住所的背后,她认为,“反正我也没孩子了,留着钱干嘛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