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需要注意的是,
据凤凰卫视报道,12天的伊以战争,在美国下场后宣告结束,伊朗、以色列、美国三方都高调庆祝说自己胜利了,到底谁赢了,让人有点蒙。这轮中东乱局把舆论战、攻心战推上了新的高度,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各方都上演了怎样的戏码?祭出了怎样的高招?
Part.1
通常情况下,
6月24日,伊朗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,三方同时宣布“取得胜利”。伊朗全国举行庆祝,德黑兰街头人潮汹涌,挥舞国旗,高喊口号,打出总统佩泽希齐扬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巨幅画像。哈梅内伊发表电视讲话,“我要庆祝伟大的伊朗民族,祝贺伊朗战胜了谬误的犹太复国主义政权,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在伊朗的打击下,几乎崩溃粉碎。”
EX官网评价: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同样宣布,“今天凌晨,在停火前数小时,咱们对伊朗政权发动了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地打击,甚至是其见过以来最具破坏性的打击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
在美国,特朗普更是高调发文,“他们不会拥有核弹,也不会进行浓缩。咱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一次巨大的打击。我相信是彻底的摧毁,我相信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转移任何东西,考虑到咱们行动迅速。”
虽然停火已经生效,但如果回头看看过去12天,这场战争,除了炮火,还有一场更激烈、更荒诞的战斗——舆论战。这场舆论战,早在导弹起飞之前就已经打响。
反过来看,
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代号“雄狮的力量”的大规模空袭打响。200多架战机突袭伊朗,目标直指纳坦兹铀浓缩厂、伊斯法罕导弹基地和革命卫队指挥中心。伊朗防空一度瘫痪,指挥链短暂中断。纳坦兹上空的卫星图像,成为这场战争的第一波舆论素材。
仅仅几个小时后,伊朗官媒迅速发布“捷报”——“成功击落两架以色列F-35,俘获一名以色列女飞行员”。配套的还有疑似残骸、庆祝人群和“女飞行员”被押送的画面。社交平台瞬间刷屏,“伊朗逆转”的话题热度爆棚。
EX外汇资讯:
但很快,伊朗击落F-35的说法在社交媒体遭到质疑,其中一张F-35坠毁残骸的照片被披露实际是202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坠毁的飞机残骸照,另一段公开的飞机坠毁视频则被认定为是一个游戏画面。随着“伊朗击落F-35是假消息”的新闻登上国际各大媒体平台,伊朗官媒悄悄下架相关素材,原本铺天盖地的“捷报”视频也从网络消失。
EX官网评价:
伊朗的第一轮信息快攻,就这样在事实核查下土崩瓦解。
通常情况下,
6月13日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称,以色列大规模空袭期间,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“圣城旅”指挥官伊斯梅尔·卡尼准将已经丧生。
有分析指出,
6月25日,以伊双方停火以后,在失联12天,且死讯传闻未获证实,卡尼当天晚上戴着一顶黑色的棒球帽,现身一场庆祝伊朗“对以胜利”的公开活动,在德黑兰街头与民同乐。这是卡尼一年内第二次被传身亡的消息,此前就有传言卡尼在以色列的袭击中丧生。
概括一下,
舆论场瞬间反转,从“悼念卡尼”变成“卡尼死而复生”的调侃。有人嘲讽:“比导弹还快,死两次,活两次。”这场信息战,从斩首传闻到现场打脸,充分展示了伊以之间舆论博弈的荒诞与激烈。
据报道,
Part.2
换个角度来看,
与此同时,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也不甘示弱,公开“纳尼亚行动”视频,自称突破伊朗防御,成功暗杀多名伊朗顶级核科学家。伊朗国家电视台立刻回应,并播放科学家们集体出席会议的画面。
更重要的是,
舆论战,比导弹更快,比战机更狠。
一场看似局部的军事冲突,在网络空间迅速变成全球围观的认知战争。每一条“捷报”,都有可能在几个小时内被对方反制、反转、打脸。战机承认返航,导弹承认停火,但这一场真假难辨的舆论战,才是现代战争中最难停下的战场。
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晋:
舆论战在历次冲突中作用重大。当下战争已成全面对抗,各方都力求瓦解敌方团结、动摇其国内稳定,舆论宣传因此尤为关键,本次冲突亦是如此。信息战是核心战略平台,双方均试图影响对方民众心理,削弱抵抗意志、分散防御精力,以加速己方胜利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
以色列不仅在军事上打击,更在心理战中频频加码。以色列不断发布“铁穹”拦截导弹视频,85%的战报配发成功空袭视频,强化技术无敌的形象。同时,以色列通过X发布波斯语警告,要求德黑兰居民“立即撤离”。
EX外汇认为:
内塔尼亚胡在全国讲话中将伊朗比作“现代纳粹”,“伊朗最高领袖,他就像一个现代版的希特勒,他不会停下来的,咱们不会再经历第二次大屠杀。”
然而,
特朗普则在真实社交平台发文称:“咱们确切地知道所谓的‘最高领袖’藏身之处。他很容易被击毙,但在那里很有保障——咱们不会把他干掉(杀死),至少现在不会。”他用大写字母写道:“无条件投降!”这种恐吓策略展现出现代认知战的新烈度,200多字符的贴文如同核弹级威胁。
摩萨德更是直接连夜拨打伊朗高官电话,威胁:“诸位有12小时撤离,否则诸位和家人都在名单上。”更狠的是,特工冷冷补刀:“咱们比诸位离诸位自己的颈动脉还近。”
有分析指出,
这波心理战的目的很明确——不是为了真实的暗杀,而是让幸存的官员不敢补缺,形成指挥链断裂的真空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
以色列的宣传和公布的视频,导致德黑兰出现恐慌性出逃,加油站排长队,主要道路拥堵瘫痪,德黑兰爆发反战示威,民众恐慌蔓延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
军事专家 曹卫东:
以色列舆论宣传极为“高效”,在军事行动中精准刺杀伊朗原子能科学家,外界误以为其“无所不能”,连潜在指挥官都因惧怕被杀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。同时,以色 EX外汇代理 列夸大渗透成果,渲染伊朗“千疮百孔”,误导外界对伊朗防卫能力的判断,制造心理威慑。
其实,
面对以色列的多轮心理打击,伊朗展开强硬反制。革命卫队公布37个“优先打击目标”,播放无人机逼近特拉维夫的视频。
其实,
伊朗外长扎里夫宣称:“伊朗导弹可打击以色列任何角落”,对以制造战略恐慌。
说到底,
与此同时,伊朗加大网络封锁,封禁社交平台,遏制恐慌扩散。官方媒体反复播放击落F-35、导弹命中以色列城市的画面,尽管被军迷扒出部分素材来自游戏《武装突袭3》。但在信息战中,真假早已不再核心——情绪先行,才是目的。
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晋:
从某种意义上讲,
冲突初期,伊朗散布内塔尼亚胡乘机逃往塞浦路斯、希腊的谣言,后被证伪;还发布所谓击落以色列 众汇官网 F-35战机的AI伪造图,制作粗糙。当下,打击对方信心成关键目标,此时虚实结合的假消息策略,方能发挥最大效力。
Part.3
据相关资料显示,
伊朗对以色列发动网络心理攻势,通过黑客手段向以色列民众手机发送大量虚假警报。这些信息被伪装成以色列司令部官方通知,民众收到的短信中,声称以色列的加油站燃料供应将在24小时内耗尽,另外一条短信则警告一个避难所即将发生恐怖爆炸。伊朗方面编造和发送这些虚假警报信息,目的是在以色列后方制造恐慌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军事专家 曹卫东:
网络是舆论战的关键战场,信息传播迅疾且具全球性,战场动态瞬间传遍全球,效应显著。网络战中,黑客、病毒攻击可瘫痪对方设备,阻断信息传递,使其陷入信息盲区,也承认通过监听监看洞悉对方动向,形成信息优势,彰显网络战的强大威力。
不可忽视的是,
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将现代战争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,他们以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的通信网络为突破口,策划了一场精密的“信息陷阱”。通过篡改电子邮件、加密通讯和指挥系统,摩萨德伪造了高级别紧急会议通知,将导弹部队指挥官阿米尔·阿里·哈吉扎德及其核心团队引诱至德黑兰郊外预设的碉堡,为“斩首”行动创造条件。
在这场舆论战中,一场以人工智能为武器的认知博弈正在激烈展开。伊朗率先抛出AI伪造的视频,社交平台大量AI炮制的战场实况,从特拉维夫高楼坍塌的数字幻象,到迪拜火灾画面嫁接的以色列机场惨状,甚至出现了导弹绑着以色列特工飞上天的画面。这些深度伪造素材以每秒数万次的传播速度,在事实核查员举证前便已点燃公众情绪。
以色列反手启动算法反制,依托AI舆情引擎,大量投放拦截实况与深度合成的打击画面,制造真假难辨的信息迷雾。伊朗媒体也反向处理,把无关画面剪成“以军轰炸平民”的片段。甚至Meta旗下AI绘图软件,也被曝在关键词呈现上存在偏见。
据相关资料显示,
从“核设施遭袭”到“世界大战爆发”,双方将极端场景作为AI素材,制造一波波信息冲击。真假影像交织,算法主导战场,伊朗与以色列正在用人工智能,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边界。
EX外汇快讯:
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晋:
EX外汇消息:
未来,AI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工作生活生产的诸多环节,深刻影响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。在战争中,利用AI生成并高速传播假消息将成为趋势。以色列已大量运用AI消息影响战场局势,通过真假信息叠加,尤其是假消息具备强影响力和威慑力时,效果更佳。AI虽为新技术,但其传播逻辑与战场舆论逻辑本质相同,仍需人来运用。
通常情况下,
Part.4
据业内人士透露,
这场舆论战,美国不仅参与,甚至承认说主导了部分战场。6月19日,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莱维特表示,“‘鉴于未来与伊朗进行谈判的可能性相当大,但这些谈判是否会发生尚不确定,我将在未来两周内决定是否介入。’这是总统今天对大家发表的直接声明。”
特朗普一边暗示承认停火,甚至故意现身新泽西高尔夫俱乐部“安心打球”,一边放出“暂缓打击”的风声。美国国防情报局长加巴德也配合背书:“伊朗尚未制造核武器。”但这不过是精心布置的烟雾弹。
不可忽视的是,
6月21日深夜,美军突然发起“午夜之锤”行动——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B-2轰炸机,协同地面导弹部队与125架支援飞机,精准打击伊朗福尔多、纳坦兹、伊斯法罕三大核设施。从“两周缓冲”到48小时闪电突袭,特朗普的每一次发言,都成了舆论战里的定向炸弹。舆论与军事,已经深度捆绑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王晋:
简而言之,
美国可能进行了战略欺骗,伊朗核心核设施未受损,浓缩铀设施可能已转移。美国希望局势中扮演角色后收手,劝以色列停手,给伊朗面子,使其体面退出冲突,结果对各方可接受。
其实,
以伊冲突凸显了心理威胁和武力威慑的双向互动:武力行动服务于心理震慑,心理较量又影响着后续武力行动。现代冲突的双方,都不仅希望直接军事打击敌方,而是更希望击溃敌方的意志防线。
在真假难辨的流量洪流中,每一次“战果通报”,都可能是一场策划周密的心理攻势;每一条“突发消息”,都可能是下一轮行动的前奏。中东的天空或许会暂时安静,但信息战的硝烟,从未散去。
反过来看,
军事专家 曹卫东:
舆论在战争正义性塑造上作用重大,正义之战易获承认,各方为保有保障,都会借舆论自证正义、爱好和平。战果要宣扬,受挫也要强撑实力,否则将被迫签订不利协议,这是战争能力与鼓舞士气的体现。伊朗、美国、以色列都会持续舆论交锋,考虑到谈判时仍需舆论造势。
EX外汇财经新闻:
除了战场上真枪实弹的热战,舆论战、心理战也成为现代战争中各方争胜的核心环节。准确的战报信息源本是研判有保障形势、做出正确应对的核心基础,如果真相被隐瞒操控,情绪淹没认知,公众被蒙蔽,对时局的错判误判也就在所难免。